2017-10
母乳顏色淡就是質量差?怎么判斷奶水營養足不足?
作為一名母乳喂養的媽媽,最大的恥辱莫過于有人指手畫腳地說:“哎呀,你的奶水太稀啦!太少啦!寶寶根本吃飽!趕緊添奶粉吧!“
”說我的奶水稀?寶寶吃不飽?理由呢?“
”不信你擠出點來!瞧你的奶水顏色很淡,很稀,一看就是沒營養”!
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母乳分前奶和后奶,兩者的濃度、顏色、成分都不一樣。
前奶:呈淡藍色,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免疫因子,含水量比較高,能解渴,所以純母乳喂養的寶寶通常在6個月前無需額外喝水。而我們通常看到的比較稀薄奶,多數也是前奶。
后奶:呈淡黃色,含豐富的脂肪和乳糖,看著質地比較稠厚,熱量很高,能抗餓,是寶寶增加體重的關鍵。
所以母乳喂養的時候要注意,一定要讓寶寶把一側乳房吸空后,再吃另一側的奶!這樣寶寶才能前奶、后奶都吃到,滿足身體發育所需營養。有些新手媽媽缺乏經驗,一邊乳房還沒吃空就讓寶寶吸另一邊,這樣孩子就吃不到后奶,導致脂肪的攝入量不足,寶寶容易吃不飽,體重增長情況也不理想。
既然看顏色不靠譜,那怎么判斷媽媽奶水足不足呢?
可以從寶寶吃奶后的表現來觀察,如2個月的寶寶,吃奶后能不哭不鬧連續睡4~5個小時,就說明媽媽的奶水質量好;如果吃完奶后不到2小時就餓醒了,就可能是媽媽的奶水比較稀,或者是奶量不足。
再教家長們一個小竅門,記住三個字:聽、看、量,就能幫助判斷寶寶吃沒吃飽。
1)聽:咽奶時的聲音
在母乳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寶寶會吮吸2~3次,然后咽下一大口奶,這樣大約15分鐘就可以吃飽了;如果寶寶吸了好半天卻不咽,或咽的頻率太低,就說明媽媽奶量不足,寶寶很費勁卻吃不到多少奶。
2)看:小便次數
吃母乳的新生兒每天應該有6~8次小便,如果發現寶寶尿量偏少,就說明寶寶可能是沒有吃飽。
3)量:體重有無增減
在出生后的第一個月,寶寶體重可增加720~750克,第2個月增加大約600克。家長可以每4周給寶寶稱一下體重,記錄下來繪制成“體重增長曲線”,如果寶寶體重增加正常,曲線穩步上升,就說明奶量充足、喂養得當。
如果體重增加不明顯甚至減輕,那就要尋找原因了,要么是喂養不當,要么寶寶的消化吸收功能出了問題。
如果寶寶經常吃不飽,媽媽可以通過調整飲食結構,來提高奶水中蛋白質、脂肪的含量,比如多吃牛奶、大豆及豆制品、魚、雞肉、蛋、瘦肉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同時也要注重營養均衡,各種新鮮蔬菜、水果都要適量吃一些,來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預防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