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
母乳分析儀檢測乳汁“缺什么”
我國母乳喂養的推廣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同,據統計目前新生兒中90%以上實現了母乳喂養,但是對乳汁質量進行科學的評價一直是臨床上的空白,為了滿足廣大產婦的迫切需求,檢測并評價乳汁質量,豐臺區婦幼保健院乳腺外科引進一臺SD-120T母乳分析儀。
SD-120T母乳分析儀采用先進的超聲波分析技術,具有多項發明專利和自主開發的軟件管理系統。該儀器測量母乳樣品中主要營養成分的含量,給臨床醫生和婦幼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把母乳的營養成分以及變化展現在醫務工作者面前,為母乳喂養和輔食添加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學依據和指導數據。
分析儀為寶寶健康提供保障
一位產后2個月的32歲張女士,由于寶寶吃母乳總是拉稀,大便化驗也沒見異常。張女士便來到乳腺外科就診,孫婕醫生了解情況后,建議檢測乳汁營養成分是否存在異常。經過母乳分析儀檢測,張女士母乳脂肪含量7.1g/100g,參考值為(1.80-5.50);礦物質0.13g/100g,參考值(0.15-0.25);其他項都正常。
孫婕醫生通過結果分析認為,張女士母乳中脂肪含量偏高。由于脂肪是機體能量的重要來源和儲存形式,是促進嬰兒的中樞神經和腦部發育的重要物質,偏高則可能導致嬰兒過早出現飽腹感,影響進食總量,也容易引起脂性消化不良。張女士母乳中還存在礦物質偏低的情況。礦物質是人體重要的組成物質,每種元素均有其重要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礦物質缺乏與疾病相關,比如說缺鈣與佝僂病;缺鐵與貧血;缺鋅與生長發育落后;缺碘與生長遲緩、智力落后等等,均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孫醫生建議,張女士應該長期堅持科學合理的攝入營養,比例適宜。在注重全面營養攝入的基礎上,還要適當減少飲食中脂肪的攝入。
母乳分析儀用處大
嬰兒期是小兒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需要攝入適量的營養素,才能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營養長期供給不足可致消瘦、發育遲緩、體重不增、抵抗力降低易患疾病。而營養長期供給過多時,又有患上肥胖等疾病的可能。
母乳是嬰兒期早期最主要或唯一食物的來源,其中的各種營養成分和免疫因子最利于嬰兒的消化、吸收并降低患病風險。曾有研究發現我國母乳有以下缺點:1.脂肪含量偏少;2.鈣含量低;3.氯化鈉含量過多。而母乳質量受乳母的膳食營養攝入水平影響巨大。因此說乳母膳食營養關系到母體和嬰兒兩方面的健康。短期膳食營養缺失會動用母體營養儲備,不會影響乳汁質量,但會影響母體健康;長期膳食營養缺失,既會導致母體營養不足,也會導致乳汁質量變差,進而影響嬰兒營養攝入。如果盲目進補,乳汁營養未必均衡,且可能造成母體單一營養過剩,甚至造成肥胖或者產生疾病。依據科學地檢測乳汁的營養成分,分析各項營養成分是否存在不足、過剩或比例不合理等問題,來指導乳母合理調整飲食的結構進而改善乳汁質量或輔以添加更有針對性的輔食,可以確保嬰兒能夠攝入均衡的營養。所以說,做母乳檢測就是要告訴產婦母乳成分有哪些過量或者不足,從而促進母乳接近完美,有效的提高母乳喂養。
據悉,母乳質量檢測能解決產婦在未知母乳質量好壞的情況下盲目喂養,對膳食營養的盲目改善及對母乳質量的盲目干預;同時母乳是嬰兒的最佳食物來源,但母乳本身質量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間;也對嬰兒四個月及以后添加輔食給予方向性的指導。
母乳中的營養物質母乳檢測包括了營養學中三大供能營養素以及臨床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項目,例如,脂肪、蛋白質、乳糖、鋅、鐵、鈣等。
脂肪--重要供能營養素偏低時可能營養供給不足,易產生嬰兒濕疹和嬰兒虛腫;偏高則可能導致嬰兒過早出現飽腹感,影響進食總量。
蛋白質--重要供能營養素
蛋白質缺乏會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長期攝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或消耗超負荷可能導致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并有可能并發營養性貧血、微量營養素缺乏、易感染和自發性低血糖等癥。
乳糖--重要供能營養素
偏低可能營養供給不足,特別低則要關注乳母是否患有乳腺炎等癥;偏高可能出現嬰兒腹瀉,長期偏高可能出現肥胖兒。
能量--乳汁中的總能量
通過脂肪、蛋白質、乳糖的含量能夠換算得出。該項目能夠直接反映乳汁的供能狀況,過低則可能一種或幾種營養素偏低,需要進行干預;過高則可能總干物質偏高,水分偏低,母體可注意補充水分。
密度--某種物質的質量與該物質體積的比值
密度不同則乳汁質量不同。一般經驗是:乳汁密度與總干物質正相關,與脂肪負相關,與水分負相關。密度偏低可能總干物質低、脂肪過高或水分過高;密度偏高可能總干物質高、水分過低或脂肪過低。
水分--乳汁中的含水量,含量與干物質相反,嬰兒攝入必需營養素的一種,如偏低則可能嬰兒攝入水分太少,容易上火;偏高則可能總干物質不足,供能不足,營養不足。在人體營養學科中,特別是對于人乳汁成分來講,“水分”比“脫脂乳固體”更能夠反映乳汁成分的營養水平,此檢測項目的高低對指導母嬰改善營養攝入更具有臨床意義。
礦物質--乳汁中的總礦物質
主要與鉀、鈉、鈣、磷等常量元素相關程度大。偏低時應關注微量元素是否缺乏;偏高應關注乳母食鹽量是否適量。
1.食物種類齊全多樣化。一日以4-5餐為宜,如主食不能只吃精白米、面,應該粗細糧搭配,每天食用一定量粗糧,并適當調配些雜糧、燕麥、小米、赤小豆、綠豆等,每日300-500g。
2.供給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動物性食品如魚類、禽類、肉類等可提供優質的蛋白質,每日200-250g。在受經濟條件限制的地區,可以充分利用大豆類食品提供蛋白質和鈣質。
3.多食含鈣豐富的食品。乳及乳制品(如牛奶、酸奶、奶粉、奶酪等)含鈣量最高,并且易于吸收利用,每日至少攝入250g。此外,小魚、小蝦米含鈣豐富,可以連骨帶殼食用。
4.攝入足夠的新鮮蔬菜、水果和海產品。每天要保證供應500g以上。尤其要多選用綠葉蔬菜。
5.注意烹調方法。對于動物性食品,如畜、禽、魚類的烹調方法中,煮或煨能有較多湯水為最佳選擇。烹調蔬菜時,注意盡量減少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
6.三餐提供能量占全天總能量比例:早餐占全天總能量的 25%~30%、午餐占 40%、晚餐占 30%~35%。
7.每日能量供給量與各種營養素的供給量應該達到或者接近 DRIs(參考攝入量)中的 RNI。
8.膳食中蛋白質熱量占總能量的 13~15%,脂肪占總能量的 20%~30%,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的 55%~65%。